天天热议:Tier 1开始“搞机”:用自动驾驶车送货,专走人行道

时间:2022-09-14 15:57:19       来源:猎云网

麦格纳,这个浓眉大眼的Tier 1,也打起最后一公里的主意了。

作为一家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,麦格纳和美国初创自动机器人公司Cartken达成战略合作,麦格纳将为Cartken打造一款可以送货的机器人。

按照Cartken的计划,在本次合作期间,麦格纳将为其生产数千台自动送货机器人。


(资料图)

这也是麦格纳转换商业模式的关键一步,麦格纳执行副总裁Matteo Del Sorbo表示,最后一英里交付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,麦格纳希望成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。

其实说是送货机器人,更像是一个小型自动驾驶汽车。而对于麦格纳来说,造车显然是更专业的。

这是什么机器人?

Cartken的自动送货机器人——Model C,专为人行道设计,目前密歇根州的麦格纳工厂正加紧赶制。

来源:Cartken

Model C是一款完全自主的送货机器人,目前此机器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,服务于商场、酒店、大学、零售店和仓库等场景。

这款机器人的设计目标是可运载重达50磅的货物,并以每小时4.5英里的最大速度在人行道上行驶。

从外观来看,Model C 就像一个小推车,外形非常可爱,高32英寸,左右各有3个车轮来保持机器人的稳定。

来源:Cartken

Cartken 的全自动送货机器人可以在室内和室外运行,同时配备有远程监控和无线操作系统。必要时可以随时切换为人工控制模式。

此外这款车自动驾驶机器人还配备了多个摄像头、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基于同步定位和映射 (SLAM) 的导航算法。

车盖的连接处带有一圈LED灯,使这款机器人充满了科技感,车盖可以打开,里面存在隔板,可以分开存放不同的物品。

来源:Cartken

作为一家自主机器人技术前沿的初创公司,Cartken已经在行业有一定的经验,目前已经在多个场景下部署了自动机器人车队,类似Argo和Motional等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的商业模式。

该型号机器人的产量有望于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提高,随着合作的深入,双方计划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,利用同一个平台生产更多型号的自动送货机器人。

来源:Cartken

Cartken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贝尔施表示,在这次合作中,Cartken 扮演提供技术、设计和整车造型的角色,而麦格纳提供系统的制造能力。

麦格纳执行副总裁Matteo Del Sorbo表示,这一工具与麦格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做的非常相似。但就人行道配送机器人的应用而言,“这将是我们正在开发和部署的第一个应用,同时也符合该公司在制造乘用车和零部件之外实现多元化的计划。”

制造这些机器人车队,虽然规模比不上量产,但对于麦格纳来说,也验证了其优秀的汽车生产能力。

国际代工厂麦格纳

麦格纳成立于1957年,来自加拿大,在公司刚创立时和通用汽车合作了一份金属遮阳板支架制造协议,也是这笔交易让麦格纳找到自己的路线,开始生产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。

在发展过程中,麦格纳也不断收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中的领先公司,比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奥地利的欧洲之星汽车制造、敞篷车顶供应商、变速箱供应商等,在不断的发展中,最终跻身于世界顶流代工厂。

来源:麦格纳

有了技术的加持,麦格纳旗下子公司除了生产奔驰G级,还生产宝马5系、捷豹E-PACE以及宝马Z4和丰田Supra两款车型等。

麦格纳也成为全球顶级的代工厂之一,目前在汽车行业,这家公司已经为数十个主机厂,生产超过30中不同的车型,共计370万辆汽车。

随着汽车行业向电气化转型,麦格纳也逐渐开发了电气化动力系统以及电池外壳和ADAS系统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。

事实上,麦格纳对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很早便已经开始了,和福特、沃尔沃以及特斯拉都合作过,为福特开发过纯电动版福克斯,帮助沃尔沃开发柴油插电混动版的V6,还曾对一辆特斯拉Model S进行改造,来验证和推行自己的电驱动系统。

来源:麦格纳

从48V轻混、强混、插电混动,再到纯电动系统,麦格纳的电动技术已经覆盖到不同程度的系统中。

包括福特、Rivian、通用和捷豹等品牌,都会交给麦格纳生产纯电动车。今年下半年,麦格纳将开始生产Fisker公司的旗舰电动车Ocean。

国内一直高举高打的极狐汽车,就是麦格纳造出来的。

其实整车代工只是麦格纳业务的一部分,它本身也能够生产出丰富的汽车零部件。所以在看到一些奔驰G级、宝马5系车型时,即便知道是出自代工厂,也不会质疑质量问题。

来源:Cartken

这和国内的汽车品牌有着很大差别,比如江淮汽车作为老牌自主车企,生产蔚来车型,理应是两全其美的选择。

不过国内消费者却并不认可,一直质疑蔚来的质量问题,蔚来因此也遭遇不少质疑。

其实单从制造和技术来看,国内不少企业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,我们也能看到自主品牌向上的努力,不过从终端来看,仍有不少人去质疑,问题出在哪儿了呢?

关键词: